当前,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导致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全球新的产业分工正在形成,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但人们很难找到一个共同方法来同时解决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创造物质财富的产业来带动,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高科技带来的新产业;另一个是新的能源革命。
现在的情况基本是,发达国家12亿人的能耗占全球能耗总量的50%,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50多亿人消耗另50%的能源。试想如果“金砖四国”将近30亿人口能源消费都向美国看齐,不要谈接轨,只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全球的能源就已远远不够用。所以,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只能走一条新兴工业化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三个关键词应该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而具体考虑中国的能源战略,其内容应包括“一个加法、三个减法和一个制约条件”。
一个加法:解决能源增量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30亿人即将同时进入工业化时代的背景下,能源短缺是最突出的问题。
纵观世界能源储量及其分布,哪种大宗能源能够提供如此大的能源增量呢?答案是,从中国到全世界,煤炭是最现实可行、可以解决人类能源增长需求的能源。这就是我们说的加法,即用储量巨大的煤炭来满足能源需求的增量。
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可以被归入新能源的范畴,煤的高效清洁转化利用就是这种情况。研究煤炭的利用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即煤炭转化过程的清洁化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而且最好能把这两个问题结合并集成起来考虑。
可再生能源对能源增量的贡献也不可忽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倾斜,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的份额会越来越高。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可再生能源的新生产方式与传统能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有很大区别,只有把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各自特点和优势互补性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两者均显现出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三个减法:能源转换、使用和常规节能
清洁能源体系的要素之一是效率。虽然我们应该最先考虑的是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但是我们不能把未来全部压在技术创新上,而是必须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和自然资源生产力,以更少的成本换取更多的发展。开发能够生产清洁可靠、廉价丰富的能源新技术可能需要耗费很多时间,但是改进能源和资源的生产力(即提高能源资源的转化和使用效率)会“立即”帮助我们大幅度降低能源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和资源的生产力越强,我们需要生产的能源就越少,需要开采的自然资源也越少。
首先是能源转换过程中的节能(第一个减法),即能源转换效率的提高。我们从煤开采、运输到发电,再到用电,煤的热量仅仅使用了不到1/4,也就是说超过75%的能量在能源转换过程中流失了。如果转换效率提高10%,那么消耗同样数量的能源,我国的GDP可以增长超过30%。这就是说,中国在做减法上大有可为。
第二是能源使用过程中的节能(第二个减法),即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在能源使用方面目前我们浪费非常大。如果使用高效的分布式能源的消耗方式,就能够节约大量能源。
第三是我们现在常规意义上的节能减排(第三个减法),也就是从产品上来节能。比如电灯的节能、建筑材料的节能等。如果把这三个方面加在一起的话,仅做减法,在不增加能源消耗、不增加污染的前提下,就可以实现我国GDP的快速增长。
一项制约因素:二氧化碳排放
与可再生能源相比,传统化石能源在转化和使用过程中会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问题。它与气候变化、人类生存及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国际上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二氧化碳的收集、运输和埋存。中国的方向则是二氧化碳的再利用、再循环,将二氧化碳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这更加符合我们的科学发展观。这就需要把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形式综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有机互补的能源链。这样有助于解决二氧化碳的利用和循环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可以解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又可以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使气候和环境免受伤害。
综上所述,世界当前的金融危机深刻地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待变革。当经济开始康复的时候,如果还是采用原来的发展方式,我们的根本问题就得不到解决。资源问题不解决,环境问题就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也不能解决,这是连锁效应。目前世界各国政府还没有真正地在一起合作研究怎样转变全球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大家的主要精力仍放在应对金融危机上。事实上,我们更应该积极努力地找出危机的病源所在,以使危机尽量不再卷土重来,标本兼治。
新兴工业化道路和新的发展模式都与能源革命、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有关。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上述“一个加法、三个减法和一个制约条件”所阐述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通过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来建立新的增长模式和新的发展方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分析
文章链接:https://www.xtxzp.com/1881.html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行业标准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